在很多老人看来,80年代的杭州,是一个缓慢的生活,不用担心房子、钱,整天都在想着怎么度过当下,很难思考未来,因此,那时的杭州,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。
在此,我们收集了80年代杭州的一些历史风貌,通过它们,我们可以找到曾经被遗忘的回忆,曾经失去的年轻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八十年代,杭州花灯巷,一位钟面修理匠。这样的巷道在当时的杭州到处都是,里面有很多店铺,有旅馆,有服装店,也有很多店铺。
这张图上,正是花灯巷的一条胡同,胡同的尽头,有一家卖手表的小贩。虽说是展台,但却非常简单,就是摆了一块木头,上面摆了一块巨大的玻璃板,上面写着一些类似于“精修手表”“价格合理”“保证质量”之类的字眼。
1980年代,很多杭州有一技之长的人开始在街上摆摊经商。而这张图片上的修表匠,则是一个普通的个体工商户,通过自己的修表匠来维持生计。这个钟面匠做买卖几乎没有任何费用,除了一只台面和一组修理钟面的器具外,他的所有财产都是以手艺为生的。
八十年代,腕表依然是奢侈品牌,价值不菲,需要积攒很久才能弄到一只腕表。这些名表价格不菲,可也有一些劣质的小牌子,如果出了问题,自然要去修理,这就给了一些个体修理师一个商机。
1980年代位于杭州的隆香殿。那时候的龙祥宫,也算是杭州颇有知名度的购物中心了。
在龙祥宫的最下面一层,便是龙翔艺术协会,在大堂的入口处,有两个人在叫卖着冰棍,冰棍上挂着一串冰棍,冰棍上挂着一串又一串的冰棍。一名女子,脚踩红靴跟她的男友准备去购买一串冰激凌,两人正在与一个卖冰激凌的人讲价。
而在路边,则是一个“女鞋促销”的大牌子,非常的显眼,其中32元一只的和27元一只的都有。要知道,八十多岁的时候,一个普通的上班族,一个月薪也就一百多元。按照收入和消费的比例来算,一只鞋子就相当于一份薪水的1/3,这已经很高了。
1980年代,杭州市第一次“西湖之春日”在杭州西湖剧院的公告牌上举行。沿路的一条长走廊上,陈列着不少年轻画家的画作,其中包括油画和照片,不少人都会在走廊上驻足观看。
其中一位身披青衫的男人格外引人注目,他手里还提着一架肩膀上的摄影机,从他身上的服装和手里的器材上,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前来对“本届西湖青年节”进行专访的电视新闻媒体。
八十年代,由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相对平淡,所以类似的节日活动很流行,很多群众闻讯赶来观看,参与其中。
80年代,杭州街道上一处卖“气枪手”的小贩。因为这个市场规模不大,而且投资也不大,所以那时杭州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商贩。摊位老板把一个大板子放在离他们大约10多公尺远的位置,上面悬挂着一些气球或者其它的东西,请客人拿着一把气枪去打,打出的分数就给客人颁发奖励。
玩这款游戏的玩家都很清楚,在这个过程中,空气枪的准头并不是很好,除非是专业的枪械玩家,否则很少有人能拿到这么好的成绩。当然,要是每一局都能给出好成绩,那么这位老板肯定是要亏的,亏本的生意没人会干。
80年代,一辆上海品牌的汽车在杭州一个交叉路口停了下来。从图片中可以看出,这里是一个不小的交叉路口,两旁种满了树木,还有不少行人在人行道上穿梭。一台小型汽车停在了道路中间,被人打开了引擎罩,然后开始修理。
八十年代,我们国内生产的小轿车,技术与品质都很差,常常发生车辆在路上出故障。在这个时代,一个人不仅要会开车子,还要会一些基础的保养知识,比如车子在行驶中出了故障,需要自己去修理,而不是去修理。
1980年代位于杭州的中华酒店。中华大酒楼,是杭州一座历史悠久的酒楼,创建于五十年代,中华大酒楼以其丰富多样的菜肴以及精湛的烹饪技艺而闻名,深受杭州人的喜爱。
杭州中华宾馆在80年代之前,接待的客户多为行政机构和企业机构。在八十年代之前,一般的上班族很难到餐馆吃饭。那个时代,大家的工资都很低,连吃饭的钱都不够,更不要说下馆子了,所以很难有人自己掏钱吃饭。
八十年代之后,由于人民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,到中华宾馆吃饭的人逐渐增多,而中华宾馆因其原汁原味而受到杭州人民的欢迎,已逐渐变成杭州人民的必去之地。
关键词: